关于成为一名合格的RA

Original post: https://weibo.com/2819802882/LCuRO35F4

写在前面

因为专业的不同,PI的风格,团队的大小,学校的规模等等,每个lab的结构和情况都不一样:毕竟你的职责是服务,帮助,和受教于你所在的环境,而别不是他人的情况。所以希望大家都以你自己的学校,所在的专业,以及研究室PI/lab manager/博士师哥师姐的要求和标准为主。我会先分享一下自己在实验室的相关经历和我对于RA职位的定义,方便给大家一个参考的视角。再分享几个我感觉学生RA们可以提高自己能力,并且展现出自己实力的建议和意见。因为经验和阅历有限,所以文章的受众群定的是海外的大学生们。这里的RA主要讲的是本科时期志愿者或者修学分性质的RA,并非毕业后招聘时的全职RA。大家可以酌情看看,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或者自己的见解也欢迎讨论。

我现在在一所美国的R1学校做lab manager,实验室做的内容是认知科学和神经学相关的,有两个博士后和4-5个博士生。我上大学的时候在两个差别挺大的lab呆过。第一个是以位较年轻的assistant professor,实验室是社会心理学相关的。当时实验室有两个博士生和一个lab manager。第二个是一位在校资历比较久的教授,手下有4个博士生,但是没有成型的实验室,因为大家的课题都是偏理论一点的,data collection也一阵儿一阵儿的。除此之外,熟悉我的同学们可能知道,我之前的工作也是在student affairs,所以也有过管理学生员工的经历。说了这么多,可能对一些刚当RA的同学们来说没啥营养,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些lab有大有小,有文科多一些,也有理科多一些的;有的资金比较多,有的比较少;有的是属于有规范和框架的团队,有的是属于更自由和独立的合作。因为实验室规模和氛围的不同,那么他人对于RA的要求,自己当RA的感受也不同。我呆过的lab其实散养的风格多一些,PI都很平易近人,但是团队的规模和处事方法比较松散。我之前做的SA工作是比较讲究规范化和流程化的,而且在教课和做培训的过程中也有了对学生培养和员工管理的概念。虽然现在的环境相比以前更系统化的工作环境有一定区别,但两者还是有一些共通性的。

这篇文章是对之前一篇微博的回应,所以侧重点在给已经成为RA的同学分享建议,而并不是在如何找RA positions。

如果同学们对后者更感兴趣,可以翻翻我之前的一些关于申请领导岗位/书写简历/cv/cover letter这些文章。虽然并不是直接对口于RA经历,但很多建议应该是共同的。大部分的RA positions会以三种方式进行宣传:系里官网上的公布栏,教授自己的网页上或者上课时的分享,以及同学们在不同社团或者社交媒体上看到的消息。具体的可以询问自己学校的advisor,教授和学长学姐看看你们系里的相关RA posting都在哪里找得到。

RA的职责

Research Assistant/研究助理 - 其职责顾名思义,就是帮助和整理研究的相关需求。因为我之前也有在其他领域实习的经历,所以我一直都感觉研究助理其实也是一个实习岗,感觉很像Guru的小黄人。没有了RA,数据和实验真的很难进行。所以说我总会和我的学生说,虽然你们感觉自己什么都不太明白,感觉自己没有被重视,但实际上他们对我们实验室的贡献是足够重要的。如果说PI是将军负责和皇帝沟通军饷,布置作战计划,那么RA就是实验室的兵,真正在场地上帮助PI们收集数据。

虽然每个实验室做的试验不同,但是对于RA的要求,特别是本科期间以志愿者为主的学生们,大概逃不过执行实验,收集数据,和其他相关的行政任务,如整理办公室啊或者发一些recruitment的邮件啊等等。很多时候,大家会以为成为一名合格的RA需要什么编程和分析类的技能。但其实做RA (甚至做任何入门级的工作),你一开始的专业技能倒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你的执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很多实验室其实是没有,或者很少有经费去聘请本科RA的。所以大部分同学都是从志愿者干起来的,慢慢以此积累研究经验。而基本上所有的实验室都理解学生们本身经验有限,一开始可能只有上课时学到的书本知识,并没有在实验室真正实战的经历。换句话说,一来是因为RA们是属于志愿者的工作,大家都理解为爱发电:兴趣比技巧更重要。二来是因为RA是属于入门级别的岗位,大家都理解做新生的懵懂。所以实验室对于RA的态度一般比较宽容,如果能找到一个非常优秀的同学最好,但是更多情况下只希望能找到几个靠谱的帮手们,去做那些核心人员分身乏术的事情。

话说到这里,RA可能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高大上,认识大牛啊走向巅峰啊等等。RA会做很多枯燥的又重复的事情,但是这就是做实验的一部份呀。它有的时候很枯燥,很死板,很缓慢,甚至有点呆滞和让你摸不清头脑。但是data collection就是重复性地做好几项工作从而取得样本数据做分析,也就是你作为RA的主要业务。

我始终认为的是,同学们应该把“实验室做RA”当做一种“职场经历”。别误会哈,我不是说要经历职场社会里的狗血和竞争,而是说实验室里是要讲究“professionalism”的。很多时候,同学们把做实验的经历当做是课外扩展的一种经历。又或者是因为在校园的volunteer RA,同学们没有把RA的相关责任当做了一种体验。这种想法其实是很好的:因为上学时就是要有所尝试嘛,做实验也不是死板枯燥的!但这不代表你能够不具备专业性,不认真对待RA的相关要求。而当大家把RA的经历当成自己职业拓展的一部分,也会发现很多给职场新人的建议,到在RA身上也受用。

了解实验室核心研究是什么,PI研究重点是什么

很多同学在加入到实验室时,其实并不了解你们实验室或者PI的研究项目:有可能是上课时听教授说的,有可能是在实验室网站上看了几个关键字,还有可能只是看到招RA的广告都没有认真去查。但既然你加入到了这个实验室,总应该知道一些简单的核心理论吧。所以说,我建议所有RA去主动地了解你们实验室的核心是什么。这些知识和内容可能在初期的培训有提到,可能在每周的组会有重复,又或者需要你勤奋一点地去多和组内人员交流请教,又或者需要你自觉一点地上午多查询并阅读PI发表的文章和关联理论。总之,了解你们实验室的核心研究就好比你了解任职公司的核心产品或业务,以后和爸爸妈妈说起做什么研究也能言之有物。

和工作上岗以及上课念书不一样的是,你在研究室的“学习经历”会根据你们研究室的氛围和解构有所变化,这就好像你平时看到所谓“放养式导师”vs“手把手式导师”的区别一样。有些研究室可能这种onboarding/培训的概念更强一点,会事事都教给你。有些研究室可能就比较独立一点,会交给你基本的内容和流程,但是任何深究的东西需要你自己下功夫。但是无论受教还是自学,我们都应该知道自己团队的研究重点和主题是什么,这样不仅仅是对自己阅历和学识的一种提高,更多的是对自己业务流程的一种负责。所以如果你开学后刚刚加入某一个实验室,请多下一些功夫去学习流程和新知识,如果你已经在实验室呆了一阵子却还不是很了解自己的实验室究竟在干什么,那就更需要补课了。

熟悉RA手册,熟悉研究流程,熟悉团队交流的信息

根据实验室的不同,有一些实验室会有lab manual或者RA manual,就是类似于员工手册的这么一个文档,里面应该有着大大小小关于实验室的常规。请一定要熟读这份手册,因为里面十有八九会有很多你需要知道的内容,比如说会议的形式啊,研究室的人事啊,联系方式啊,对于学生RA的要求啊等等。如果没有完整的protocol,大家可以在培训和开会的时候好好记笔记。

每项实验都会有配套的protocol,也就是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全套流程。请一定要熟读这份流程,因为里面包含着data collection/test administration/data management的所有基本信息,比如和participant交谈时的script啊,记录数据的指定文档啊,回复邮件时的模板啊等等。

根据团队不同的构造和习惯,你可能会收到来自PI/lab manager/博士生博士后/还有任何团队里的研究人员的邮件(或者其他通讯如Slack message)。这些信息有的可能无关痛痒,但有一些则是通知类的,比如说通知有什么会议呀,某研究的流程有什么变化啊,新学期的一些变动啊等等。请一定要仔细看这些通知类的消息,因为里面很多时候会有你需要知道的内容和更新。

毫不夸张地说,很多时候RA跑来问我问题时,我的回答经常是“哦,那protocol/email/manual里面是怎么写的呀?”因为很多问题其实都包含在已有的文档里,一来是RA本身对于这些文档和内容不熟练,二来是RA一开始都没有细看,所以结果总是忘了或者不知道哪里找相关信息。这种事情,一次两次还好,但是你要是永远都在问别人问题,永远都没学会熟读和查询的意义,那就是能力问题了。

做实验之前多练习

熟读protocol不仅仅是要“熟读”了解里面的内容,也需要你做练习去熟悉如何去做这项实验。打个最直接的比方,近期我们夏天招了一批新的RA,做完了培训,接下来就是一对一的shadowing和练习了。其中有一个RA让我和同事印象最深,因为在做一对一的时候,你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他有自己练习过的长篇大论般的script,知道实验的每个地方大概需要做些什么。我们和每个RA都说你们需要回家练习说这些script,因为和participant交流的时候,越丝滑越能保证实验的品质。但最后只有他一个人能真的看出来有练过,因为说得很流利。大家也都知道的,每次读什么东西在第一遍的时候往往会有一些磕磕碰碰。所以你是否是第一次读稿,对这种非播音主持的同学来说,其实很容易就能体现出来。对比之下这个RA就很加分了,因为至少能让我们对于这个同学的能力和可靠度有了更大的信心。

不懂就查,然后就问

遇到需要troubleshoot的相关问题,如果手册里没有写到,如果不是什么特别紧急或者和participant相关的事情,那么在找你的lab manager/博士学长学姐之前,可以尝试通过网上搜索的方式去解决,也可以问其他的RA寻求经验。比如说我曾经就被问过:

  • 如何解压文件

  • Qualtrics某个选项如何set up

  • Google sheet上如何做XXX的设置

  • Slack上的信息怎么样第一时间收到邮件提醒

  • 不知道如何应付Android系统

  • 不知道如何回复某个邮件

  • 不知道如何在SPSS做某个选项的问题

  • 如何把pdf转化成word...

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如果把这些问题原封不动粘贴到搜索引擎,往往总有一大堆步骤类的教程。所以现在我再遇到这样的问题 – 特别是和实验和数据无关的问题时,我的第一句话除了“protocol/email/manual里面是怎么写的”,就是“那你谷歌一下了吗”。退一步来说,假如你是主管,在听到手下学生说“我已经做了XYZ,但是还是没能解决问题”或者“这是我根据学长之前邮件做模板写的回复函,你能不能帮忙看一下”,而并非“我不会做着这个”或者“我没写过回函”,会不会感觉这个孩子更靠谱一些,至少还能先查再问,有问题会尝试独立解决?

守时和时间管理

守时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在任何团队性质的工作都无比重要。因为这么顾名思义,我也没必要再多做修饰。如果你是一个RA,第一,什么时候有lab hours就要什么时候到岗,什么时候有participant了就要准时到,并且把实验的器械和流程都准备好了。第二,如果有某个任务,如要完成文档或文件,要在deadline之前回复邮件,要填好when2meet或者上交自己的时间表,那就别拖延也别让团队催。很多时候,我们会形容一个RA很靠谱/reliable,原因就是因为这个人完成任务的质量好又准时。如果我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需要给你发reminders,那我如何和你建立信任呢?

而这也需要RA自己本身有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理解大家是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所以一般如果是和学习相关的事情,如备考请假或课程调换等,我都会支持。但是如果一位同学总是因为无法平衡课程作业,课外活动,和研究任务,导致我要的东西总是迟到或者不合格,那么就很伤脑筋了。一次两次忘了当然可以理解,如果十次有八次都这样那就不合理了。

交给你的任务要完成得好

别马虎也别大意,收到的任务不仅要按时完成,也需要仔细完成。作为一个靠谱的RA,按时完成任务是因为团队对你有依靠,你的事情做不完别人无法继续进展;而按照规格完成是因为团队对你有信任,认为你的能力可以帮助到团队的进展。所以要正视这份信任,不要随便摸鱼。犯错不要紧,第一次可能是不熟练,第二次可能是没注意,但是如果你总是出纰漏还没有任何进步或者解决方法,那么观感就是你没有用心执行,或者没把任务放在心上,再或者就是能力有问题,无法担当比较重要的任务。

没事儿干的时候找点事儿干

让大家失望的是,实验室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脚不离地,眼不离电脑般地忙碌。RA们接受到的任务,极大取决于实验的进展:recruitment和data collection可能会是比较忙的时候,可能需要同学们经常发邮件,或者执行实验和participant做交流,或者需要把纸张上的信息转移到电脑上,或者需要多人相互做coder,又或者需要把文件扫描归档或者准备实验道具等。但是前期的文献参考和后期的数据分析,大部分还是发生在核心团队的讨论中,RA参与感就比较小了。如果作为RA的你有什么特殊的项目,如借用组里的数据做poster或者写paper,再或者自己在实验室做honors thesis,倒是会比其他RA要忙。我手下大部分的RA,很多时候都是在实验室坐着等活干。一来是因为时间关系,如实验室每天上午九点到晚上五点都有RA,但是今天的participant正好只在2-4点有参加实验,那么其他人很大程度上除了做一些以前就安排的工作(如数据整理或者邮件回复),其实也没什么事情能干。所以常会有以下有点尴尬的对话:

  • 同学:Ariel你需要我做什么吗?

  • Ariel:暂时不用。

  • 同学:哦。然后三个小时就过去了。

我的建议是如果在实验室里没事儿的时候,可以尝试自己找点活干。比如说看教授的paper,帮着同事更新某个文件,更新自己的简历,通过视频自学某种技能,帮忙整理办公室等等。实在不行,用这个时间和同学们多多交流聊天,再或者自己一个人写写作业,也是好的。为此我其实还特别写了一个project list专门给感到无聊的RA找点方向感,也有长篇大论和在工作群里说其实学会自己安排时间也是一种技能。因为很可惜的是,无论是lab managers还是博士生还是PI,其实都没办法事事都给你布置任务帮你做安排。所以说与其坐着感觉无聊,不如学会如何利用好这些空档,把它作为自己个人拓展的一部分。话说回来,我大学时候的thesis课题,以及在一年里读完honors program的想法,就是在实验室不是很忙的时候,和学长学姐讨论出来的点子~ 或者那些你一直想做但是没时间做的事情,如看书,写简历,更新manual,找资料等等也可以在这些比较闲的时候完成。

实验室的研究是第一位,自己的个人兴趣是第二位

无论是在面试还是在前期交流的过程里,很多RA都会兴致勃勃的分享并介绍自己想做的研究。这很好也很加分,因为有热爱的因素在里面。但是从实验室招人的角度来说,RA的首要职责和任务是帮助实验室做研究。如果有能力有精力的话,再通过PI的认可借助实验室的资源做自己的实验。而大部分的同学,也是在实验室里呆上一年后才开始借由学校的一些项目(如本科研究课题或者honors program)开始做自己的实验。所以说同学们一开始加入实验室时,需要关注的点应该在于如何熟练掌握研究流程,如何融入团队,或者如何提高自己研究能力这样的基本功。如果同学们太在乎于“我要做自己的实验”或者“我要发paper”,可能会忽略了自己对于基本功的培养,也容易让自己失望于“这个人怎么不教我”的认知落差中。更何况,根据研究室的情况不同,有些研究室更注重于自己研究的培养,无法让你做自己的项目;或者需要好长一阵子的信任建立,才会让PI相信你给你机会。这就好像跳舞,少了学习基本舞步和律动,自己编出来的舞蹈也不一定好看;少了老师对于你的观察和信赖,老师也不一定能让你做领舞。

Supervision并不等于教学,经验并不等于能力

这个建议和前面关于“实验室的研究室是第一位”很相似,总结来说:不要认为你的lab会手把手教你所有事,特别是基础知识/技能。有的时候,同学们加入到一个实验室一方面是为了积攒相关经历,而另外一方面是想提升自己的能力,比如说想学会数据分析,想学会某个课题的相关知识,想学会编程写代码,或者想学会如何做literature review等等。从理论上来说,在实验室的环境中你确实能接触相关知识,也有机会去把上课时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但实验室并不一定会手把手的教你这些技巧。有的实验室会有一些brown bag或者是workshop提供给组员们,但是这些机会并不能代替你上课的内容。举个最直接的例子:数据分析。很多RA在交流的时候都会表达想学相关的知识,但是我的问题和建议一般都是:你在课上学了stats吗?你选了stats的相关课程吗?因为作为lab manager,我其实是没有精力去系统的从零开始教同学们(注意哦:我在这里说的教学和之前提到的培训不一样:培训是让你熟悉业务流程,教学是让你掌握基础知识),而且我也真心认为既然学校有这样的课程,那么对于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应该好好去系统的学习这些内容。这点我在自己的syllabus和之前的分享中都有提到过。

这个区别重要的地方在于:有些同学会认为PI/博士学长学姐/lab manager应该教这方面的内容,或者会认为对方能“带带”自己。所以当对方没有给予相应的教学时,同学们可能会有些失望和沮丧,又或者苦恼于没有得到理想的进步。有些同学也会认为对方既然是自己的supervisor,为什么不能教教自己相关知识,从而感觉没有受到支持和鼓励。我建议如果同学们真心想要提高技术类的能力,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实验室中,还不如寄托于学校的课表以及网上的资源。在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后,你可以在工作时和组里其他人交流或者提问,这样的话你问的问题比较有针对性,也比较有讨论空间。比如说“在做实验中什么时候应该取Z scores,什么时候用raw data比较好?两者有什么利弊?”这个问题就比较适合用来交流。如果你问“怎么做数据分析/什么是Z score”,对方很有可能会让你上网先查一下。再比如说,如果你拿一份自己尝试写的代码让学长学姐帮忙看一下,这样的举动会比问“你能不能教我python”更容易得到积极的反馈。

信任是需要时间培养的

既然前面谈到了信任,那就简单再说两句。信任是需要时间和成绩培养的。相识共事久了,平日里有沟通,对方自然就了解你的情况和能力。以前有位学生曾多次表达想要做一些“更高级的事情”,或者得到更多的机会。但是我的反馈是,如果现在连基础的东西你都不愿做或者做不好,我怎么能对你有信心把更重要更繁琐的任务交给你呢?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业务上出纰漏,工作上不认真,时间管理上有问题 - 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前,他人是很难信任你并给你机会去迎接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勤记笔记

这个就不用说了吧。请一定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开会时记住要点,读文献时划出关键词,培训时写下心得,得到任务后写好to-do list。不写总会忘了,而忘了你就自然没法完成任务啦。以前我写过一篇关于“上学其实就是在给你为职场做准备”的文章,其中关于记笔记的想法在这里也适用。

有状况及时沟通

这个状况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实验上的状况 - 除非之前得到过确认说这些问题不大不要紧,如果做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漏洞或者你发现的问题,应该及时反馈给团队。第二层是生活上的,如果有什么事情需要请假,或者有什么delay,也应该及时知晓团队里的人。我以前有一个RA总是迟到早退,而且往往是当天发信息说有什么大事儿没办法来,交给TA的任务总是晚个一两天到。所以期末的时候我给她的评估也如实反映了这个情况。学生感觉有点委屈,说这样做是因为我平日里经常和RA说要以学业为重,所以如果学校或者学习上出了问题,其他的地方都好说让路。之所以有所疏忽是因为学业重。但是我的反馈是,你并没有及时地和我沟通告知你的具体情况,而且你总不能忙到一周里连给我发个信息的时间都没有吧(毕竟这个学期要推荐信的时候,这个同学倒是有时间发信息,也有时间和我会面的哦)。所以说,及时沟通和有效沟通都很重要。而且不要以忙做由头,所以就选择不打招呼。换位思考一下,小组作业的时候虽然同学们都彼此理解对方的处境,但是如果一个人老有状况,而有了状况又不及时沟通,你是不是也会很懊恼?

及时止损➕善始善终

大部分学生在当RA的时候都不知道什么叫研究,而且呆着呆着也会感觉自己对于实验室的课题,或者实验这项工作产生怀疑。我在一开始给RA做培训的时候就说很明白,人各有志,不是每个人都想成为搞科研,所以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份研究经历中得到自己期望的成长。如果你感觉自己不想在实验室里继续待下去了,可以及时止损:先和lab manager和PI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如:在这里我很开心,但是我下学期的中心要放在实习上了,所以可能没办法在实验室里继续下去了。)。然后善始善终:完成自己的任务和工作,然后从组里好好“毕业”。

如果说因为面子问题不敢开口,自己做得不开心,工作上也开始摆烂,那其实很得不偿失。我在之前的工作中就有经历过一个在组里很长时间的同学,但是后期因为学业的压力和非学术的职业计划,导致最后在组里的状态很消极。我和TA谈心多次,告诉她如果感觉在实验室里不适合了,可以及时提出来,但是不要因为不良的工作状态影响到PI对她的看法。因为善始善终,你总能得到那封很积极的推荐信,而潦草结尾,你说不定拿到的是一份同样消极负面的评估。

最后祝大家好运!

Previous
Previous

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Next
Next

Creating an Academic Poster